3岁男童误服了妈妈的抗精神病药物后……

时间:2022-10-25 10:46 点击: 1402次

都说家是世界上最安全、最温暖的地方,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。

但是,最安全的地方,往往也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,忽略危险和伤害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,伤害和中毒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,世界上每天有125名儿童因中毒而死亡;在我国,每年约有1500名儿童(0-14 岁)因中毒而死亡;急性中毒在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生,而其中,86.4%的中毒发生在家中。

今天要讲述的就是一起发生在家庭的儿童药物中毒事故,所幸的是,这名儿童经过妥善救治,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。

9月22日,一向健康好动的三岁男孩小飞突然出现嗜睡状况,一整天睡不够,精神头儿欠佳,强行叫醒后,站立不稳,双腿还不自主地颤抖。小飞父亲估摸孩子可能是着凉了,自行找出家中的氨酚黄那敏、红霉素颗粒等感冒药,让孩子服下,但是一天过去,症状并没有缓解,孩子精神状态更差,食欲不振,双腿发软,站不起来。

23日一大早,小飞父亲赶紧带着孩子去了附近的医院。医生查体发现患儿除以上症状外,其它并无明显异常。追问病史,得知小飞母亲患“精神性疾病”病史10余年,平素口服“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、丙戊酸镁缓释片”药物治疗。医院考虑孩子可能为急性药物中毒,因该医院条件受限,建议转院进行毒物分析以及行血液净化治疗。

小飞被转到省一级医院时,处于嗜睡状,意识状态模糊,呼之能应,叫不醒,被收入PICU(儿童重症监护室)。入院查体显示,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氧饱和度、血压等基本都在正常值范围内,患儿也没有发热、抽搐、呕吐等颅内感染表现,神经系统也未见异常。目前正值疫情期间,患儿家属否认新冠病毒肺炎接触史及中高风险地区出入史,核酸检测报告阴性,暂时也排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。

对于患儿这种不明原因的嗜睡,结合居家病史,医生初步怀疑为急性药物中毒,需要尽快做毒物分析筛查。由于该院并不具备毒物检测的条件,医生采集了患儿的血液、尿液样本,23日上午,小飞父亲火速将样本送往了北京博睿检测实验室。4个小时后,检测结果出来了——患儿的血液和尿液样本中均含有阿立哌唑药物成分!

111.jpg

▲患儿小飞的毒物检测报告单

对于小飞的治疗来说,好消息是终于找到病因和中毒的元凶了,坏消息是临床医生通过文献查阅阿立哌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、不良反应、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救措施后发现,目前对于阿立哌唑药物过量的文献报道比较少,尚没有治疗阿立哌唑过量的特异性解毒药。

而阿立哌唑作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,是第一个多巴胺系统稳定剂(也有称多巴胺—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),对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、焦虑和认知功能有明显的疗效。阿立哌唑经口服后吸收良好,3-5小时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,口服片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7%,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。其母药半衰期未75个小时,主要代谢产物脱氢-阿立哌唑的半衰期为94个小时。本品药代动力学不随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吸烟状况、肝功能、肾功能等改变而变化。

得知儿子是误食了妻子的抗精神病类药物,小飞的父亲顿时担忧起来,担心孩子脑神经系统是否会受损,是否有生命危险。医生安抚了小飞父亲的情绪,告知医院会密切监测孩子的心脏、脑电波等情况,采取对症支持疗法,予以补液、利尿等治疗措施,加快排毒。经过三天的治疗后,9月25日,小飞终于恢复了元气与生机,当他活蹦乱跳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父亲面前时,这位坚强的汉子眼眶一下子湿润了……

出院的时候,医生告知小飞父亲,孩子目前身体各项指数恢复正常,没有他所担心的脑损伤等神经系统次生伤害。但是,他也特别提醒,孩子正处于好奇、好动、好用身体的各种感官来探索世界的年龄,家中药品以及一切有毒有害物品要集中存放和管理,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、看不见的地方,没吃完的药不要放在饮料瓶子、杯子里,成人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服药,同时还应反复叮嘱、教育孩子不能偷偷吃东西,应尽量保持孩子在成人的视线范围内活动。有些药物中毒发病急,可能来不及抢救,或者会留下不可逆的损害,后果严重。

除了孩子误服药物导致中毒外,还有一种常见的儿童药物中毒现象是:成人过度剂量给服和误给服。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其实存在诸多安全隐患,如有的家长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,会自行调整孩子用药剂量;有的擅自给孩子停药;有的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;还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等。医生在此警示:作为家长,若非专业人士,请严遵医嘱给儿童用药,切勿自行调整,否则,给孩子喂药最后可能会变成“喂毒”。

相关推荐